学术会议(炸裂!冒充“教授”的背后:现在的学术会议啥都有,就是

2024-08-04 13:08:05来源:undefined作者: 147小编阅读量:

近日,“魏新河”火了!

原因是,冒充教授!

PART.01

冒充“教授”的背后

教授竟然也能冒充,不禁让人大跌眼镜。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顶着“大学教授”的帽子,这位纯外行竟然堂而皇之地参加了一系列学术会议。

要知道,这些会议很多是由国内名校或权威机构主办的,主办方都是正儿八经的学术组织,参加会议的也都是顶着“三山五岳”、“江河湖海”学术头衔的大咖,发言的都是学界的“风云人物”和“青年才俊”,这怎么能冒充呢?

难道,这个“门外汉”真的有“大忽悠”的本事,把一众知名学者都“忽悠瘸了”?若非如此,以他缺乏学术训练的专业背景,主要靠“复制粘贴”完成的会议论文,以及极其不专业的话语表达,在场的内行们只要稍加注意,“狐狸的尾巴”早就露了!

据报道,这位某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身份是假的,而且“任教”的大学,如“辽宁理工大学”等也是假的,这件事目前已经由公安机关介入处理。这种从里到外的“假”,竟然能经受10多次学术会议的“挑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让人对现在很多学术会议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当然,也坐实了很多人的学术会议形式化、平庸化、俗套化的论断。

PART.02

学术会议的异化

什么是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基于特定的学术主题,由专业的学术人员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学术会议的本质是探讨与交流学术,推动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也就是说,学术会议是学术性的,这是它的本质属性。从发展学术的角度来看,开展学术会议是极为必要的,它对于各学科、学界同行、研究生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举办与参加学术会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学术组织及其成员学术水平的标志与载体,而这种“价值效应”也导致了偏差结果的出现。

第一,手段与目的倒置。

学术会议本质上只是一种手段,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开会来交流学术、发展学术。而现在的很多举办方,考虑到学术会议的影响与价值,将开会作为了目的,为了开会而开会,创造一切可能来办会。

如此一来,开会的本体与实质功能就弱化了,被重视的往往是开会的形式化价值与标志性意义。似乎只要开了会,就有了成绩,有了可以记录、留痕与宣传的东西,而是否严格考察了学术资质、是否深入讨论了学术问题、有没有学术突破与学术含量,倒是办会方与参会者不太关心的事情。

于是,魏新河这样的冒牌“教授”便能混进去,到底说了什么也没人会较真儿,更无心去仔细甄别。

第二,联谊代替了争鸣。

学术会议本是交流思想的,是聚焦于学术前沿,在不同观点之间交锋的过程。现在的很多会议呢,竟然成了学界同行、小团体的联谊活动,大家见面寒暄、客客气气,似乎是彼此配合着走这样的一个过场。

这样的会议往往邀请一两位德高望重的学科前辈致开幕词,由几位当打之年的知名学者、杰出青年主持或领衔,一众年纪轻、地位低的青年学者负责聆听,跑来合影、吃茶点的研究生们使劲儿鼓掌。

会议开了很重要,留下影像记录很重要,宣传稿写好很重要,满足评估指标需要很重要,至于探讨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思想的碰撞则可能是次要的。事实上,在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会议中,这些学者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争鸣。出于人情社会的古老心理,以及学界圈子的差序格局,互相点赞、以和为贵成为参会者的主流交往“策略”。

这样的联谊,使得不同高校或机构的人彼此熟络,你来参加我的会,我去参加你的会,大家各取所需,互相成就。“魏新河”的到来,多数人只会表现出热情与赞赏,但凡有一丝怀疑都是“伤感情”、破坏“氛围”的。

第三,消耗超过了创造。

随着学术会议从必要的学术活动异化为一种学术仪式,距离本质愈来愈远的会议不再是很多学者乐于参与的专业活动,反而成为评估“枷锁”下的一种无法摆脱的任务。

无论学者内心多么清楚会议的“含学术量”,面对别人的邀请,他也不能不去,因为自己的单位也要办会,也得请别人,不能把“路”走“窄”了。而且,伴随学术仪式营造的景观化社会的产生,学界的“流量化”逐渐成为视觉时代的大趋势,学者的“明星化”与之配套。于是乎,如“电影节”般的学术会议要大操大办,像“大明星”般的学者要曝光率,要“走红毯”。否则,像明星过气一样,学界会“忘了你”。

无论能否适应这种形势,学者们都不得不为此耗费心力,专注于学术的时间与精力自然就少了。对主办方来说,学术会议在学术成就上的创造乏善可陈,更多的可能在于形式化的非学术价值,这也要建立在主办方“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消耗之上。

令人失望的是,能花钱,能“消耗”,竟然成为“头等大事”,一应会议所需都要“高精尖”。因为,这样似乎就能表明主办方“做了事”、没有“不作为”,上级因此不会扣减下一年度的经费。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来参会的是“魏新河”还是“李新河”,嘴里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也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PART.03

希望不再有“魏新河”!

学术会议必要且重要,整个学术史、各个学科史上对于学术、学界、学人产生重要影响、意义深远的学术会议不在少数。因此,不能因为现在有些会议“走了样”就因噎废食,取消学术会议比形式化办会的危害或许更为深重。

第一,回归学术本位。

在现在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学术体系之中,学术会议不可能完全由学界、学者说了算,它必然关涉管理层、社会成员的利益与需要。

但是,无论学术会议有多少管理逻辑、指标价值、功利主义的渗透,学术性在任何时候都该是学术会议的根本属性,学者应该是学术会议的核心主体,要为了学术而办会,为了学术而参会。

第二,完善监管机制。

现在不少学术会议办完就完了,经费花掉就花掉了,对于学术会议价值的评估、学术会议运作的监管还是不够完善的。正是因此,很多举办方也不免“浑水摸鱼”,大搞形式主义。

对于学术会议,应该开展贯彻学术规范的检查评估,检查会议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组织实施是否科学严谨、参会人员有否真才实学、经费使用是否落到实处等等。对于不符合学术标准或存在严重问题的会议,要在查实的基础上进行通报批评,通过减少经费投入等方式进行问责,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形式会”、“联谊会”、“突击会”、“排场会”,等等。

第三,变革会议形式。

会议形式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科技红利。现在回想一下,疫情期间,很多会议,包括研究生答辩会都无法在线下举行,那时候其实进行了很好的会议形式变革,就是会议普遍采用线上的网络形式。

这种形式相较线下,其实更为灵活、便利,能够节省很多成本。不过,目前的会议还是以线下为主,因为这样或许更有“仪式感”,更便于“使用”经费,更能布置、留痕与宣传吧。

事实上,对于很多有志于学术、致力于推进学术进步的学者来说,参与会议的形式并不重要,档次、排面、场面也都是细枝末节。如何能从根本上方便学者、服务学术,似乎才是学术会议要重点改进的所在。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均已匿名处理)

我们有很多高分案例发表在世界一流的高影响力期刊上,包括影响因子高达46.9的Nature Biotechnology,以及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这些文章得以发表最重要的是基于世界领先的科研项目,再加上投必得各领域专家的协助:有的是语言润色,从论文写作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到文章内容的科学逻辑全方位的优化;有的是全程服务,包括语言润色、选刊、协助回复审稿意见、封面图制作等全方位的协助。在原作者以及投必得的共同努力下,使文章得以更顺利的发表。

投必得提供八大服务类型,包括润色编辑、学术翻译、查重去重、预审评估、中文服务、科研推广、发表支持和全程无忧发表服务等,为您的论文发表保驾护航。

投必得也是Nature Biotechnology作者认可选择的论文润色编辑机构~如果您有论文需要润色,那就快快来找我们投必得吧~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